我堅絕不讓孩子《填顏色》 Mr.elk

10303746_278741829001152_3767644167182309962_n

我堅絕不讓孩子《填顏色》

描述得很貼切,與個人的幼教關點雷同!
與大家分享~

圖片來源:作者Facebook專頁「Mr.elk」

我堅決不讓孩子作幾件事,包括塗著色本與模仿類型的手工藝。

許多家長認為著色本是孩子練習畫畫的入門工具,其實大大不然,當孩子努力為那些生硬的框框填上色彩時,真的學習美感了嗎?拿著彩色筆看似是繪畫行為,事實上那不但與藝術性毫無關係,反而扼殺了原創性。熱愛讓小孩著色的台灣,用死板匠氣的卡通人物戕害了幼兒美學觀,仔細分析起來,著色本訓練的根本不是美術,而是一種滿足大人觀點的discipline,其功能在於強迫學齡前小肌肉尚未發展完成的孩子「不得超線」,並認同不整齊是罪惡,唯有圓圓滿滿畫在框框內的孩子才足以獲得讚賞,於是稚齡的孩子被迫放棄成長應有的階段性,努力不超線來討好大人。

「填顏色」訓練的不是美術,而是紀律

父母也好,老師也好,似乎太害怕接受不完美了,他們忘了人類是從翻身、爬行、直立行走,然後才會跑會跳的,美術教育也一樣,大人從孩子學會拿筆開始,就儘可能要求其達成一絲不苟,忽視了必經的階段性。

其實欣賞孩童特有的「不完整性」是種享受,少了一隻眼睛的狗狗、塗了一半的天空或多了條腿的牛都是可愛,與其花大把時間等待他們著完所有缺乏意義的色塊,不如拿張空白紙張讓他們盡興塗鴉,即便你覺得顏色不合理、形狀不正確、人不像人鬼不像鬼、哪裡一大塊沒有畫完….,那些都是彌足珍貴的過程,試著愛上孩子的留白與粗獷,「不修邊幅」和「不認真」這一類的責備語是不適用於兒童藝術上的,創作是種情緒、是直覺,要求嚴謹、服從框框,對成就藝術性而言毫無助益。

孩童特有的「不完整性」是種享受

坊間許多百貨公司的玩具樓層提供手做物的攤櫃,好比畫杯盤、捏黏土、畫油畫的,其實這與畫著色本精神如出一轍 「照著做就對了!」,父母也欣然接受花了大把銀兩之後能夠帶回家一只「完美如成人般的成品」,於是孩子們由攤櫃上的老師帶領著一步步照做,老師捏一個鼻子、我就跟著捏個一模一樣的鼻子,老師畫一筆藍色的雲、我就跟著畫一模一樣的雲,長此以往,孩子誤以為「模仿」就是美學、模仿得越像就越美麗,於是帶回家一堆匠氣又毫無原創性的皮卡丘、Hello Kitty與小丸子之類號稱作品的作品,這樣「看似毫無不妥」的做法普遍以各種面向存在於我們的社會,包括學校教育,我們從不提倡「原創性」,大多只推崇「整齊、規律、相像、服從」,於是台灣成了一個代工王國無異也是有跡可循的。

我一點都不反對孩子去百貨公司玩那些畫盤子、捏黏土之類的活動,不過我堅持孩子畫自己想畫的、捏自己發明創造的,往往櫃上的人員甚感不可思議:「那….萬一做出來很醜不要怪我們喔!」老木也懶得向他們解釋,我是帶孩子來創作的,不是來訓練高超的手工藝代工技巧。當然,服務人員之所以會有如此反應想必是來自於家長的壓力,家長太害怕「花錢不值得」,而精準度與相似度決定了值,或不值。

由心出發,才叫原創

創造力絕對是需要被栽培的,而且方式其實很簡單,努力替孩子阻擋那些缺乏思考性的活動就對了!操練他們想法先行,用「心」不是用「眼」,從心裡出來的叫原創,用眼睛邊看邊做的只能叫模仿,創作創作,要先創才能作。我相信一旦開發了大腦裡的創意區塊,把動腦養成習慣,未來不論在任何事情的表現上,必然都會有與眾不同的展現吧!

原文載於作者Facebook專頁「Mr.elk」

發表留言